以下資料引用自:
1. 蕭邦協會官方網站
(https://chopin2020.pl/en)
2. 蹦藝術|BONART網站 / 林仁斌
(https://bonart.com.tw/all-master-class-about-frederic-chopin-2/)
3. MUZIK雜誌 2015-10 Vol. 102 / 彭聖錦
(https://read.muzikair.com/tw/periodicalArticles/8cb5a0de-67b9-4cfb-9638-80491fc0feb3)

波蘭是位於東歐平原西的斯拉夫民族國家。到10世紀,波蘭人開始建立國家,其後的11-15世紀,波蘭國勢日盛,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成為抵禦金帳汗國入侵的歐洲之盾,並且成為歐洲面積最廣大的國家。16世紀,波蘭正處於黃金時代,身兼歐洲大國與世界貿易大國的兩重身份,文化得以長足發展。可惜自17世紀中葉,俄羅斯與普魯士的崛起,令波蘭走向衰弱,大國地位不保。

18世紀,古代的貴族民主制面對新興的專制君主制已經無以為繼,至19世紀,波蘭最終被鄰國蠶食與瓜分,在歐洲消失近123年。這就是蕭邦身處的時代,逼使他逃難到法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才得以復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蘇聯和納粹德國兩大強鄰夾縫中生存的波蘭又再次亡國。戰後,波蘭的共產黨建立人民共和國,開始共產主義建設。1989年,波蘭的團結工會獲得政權,結束共產黨的統治,並開始民主化,轉向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急劇的轉型帶來經濟衰退與加劇城鄉之間的差距,1999年和2004年,波蘭分別加入北約與歐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波蔄重新建國。

當時人火土會風氣普遍較為重視物質生活,而非藝術、音樂等品味生活的元素。波蘭人雖有自己的國家,但有一批藝術家卻認為波蘭應該復興自己的音樂藝術文化,這位最值得年輕人一聽的波蘭作曲家,就是蕭邦。

當時許多波蘭人都不清楚蕭邦是誰,甚至有波蘭人覺得蕭邦的音樂是糜糜之音。

波蘭鋼琴家與華沙音樂學院教授如拉夫列夫(Jerzy Żurawlew, 1886-1980),師承著名的蕭邦詮釋專家:亞歷山大・米查沃夫斯基(Alexander Michalowski),而亞歷山大・米查沃夫斯基師承蕭邦教導過最傑出的學生之一:卡爾・米庫利(Carl Michelle ),一脈相傳的道地蕭邦原汁原味波蘭音樂風格。

如拉夫列夫畢生投注極大的熱情在教學與蕭邦音樂的傳承,並一生以此為致力目標。除了培養出好幾位鋼琴家外,他更積極參與社區和文化藝術活動。有鑒於愈來愈多年輕人不知道蕭邦是誰,他努力不懈地四處游走,最終在1927年,成功於波蘭華沙創辦以蕭邦為名的國際鋼琴大賽。

時至今日,這項以單一作曲家與作曲家人生所有作品為比賽內容的國際音樂大賽,不但成為比賽最大特色,更成為所有國際音樂賽事中歷史最悠久的比賽之一,也讓今日的波蘭人對於擁有蕭邦深以為傲。

五年一度的蕭邦鋼琴大賽,其重要性更被譽為「音樂界的奧運」。

蕭邦鋼琴大賽的創辦人:
波蘭鋼琴家與華沙音樂學院教授如拉夫列夫
Jerzy Żurawlew, 1886-1980

蕭邦鋼琴大賽的歷史
International Fryderick Chopin Competition – A Brief History

蕭邦鋼琴大賽從1927年開始,就設定每五年舉辦一次(中間1942-1949年間因華沙在二戰中被摧毀而中斷),可說是波蘭藝文界殿堂級的重要活動,每次舉辦皆獲得全球注視。相較多數國際音樂大賽多為3-4年舉辦一屆,蕭邦鋼琴大賽設定5年一屆,比4年一屆的奧運還要長久。

據說主辦單位也曾考慮過縮短年限,但後來認為藝術與傑出演奏者的培養,需要仰賴時間沉澱與長時間準備:每5年如果能有一位頂尖鋼琴家誕生,已實屬不易,因此作罷。

要準備蕭邦鋼琴大賽殊不簡單,需要精通的曲種與曲目非常多;雖然是單一作曲家的作品,但每種樂曲曲式均要掌握演奏風格與技巧,更是難上加難;加此比賽評審均為國際一流蕭邦專精演奏家與教授,要得到這些專家們的一致認可,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1. Piotr Alexewicz, Poland (2020全波蘭華沙國際鋼琴大賽冠軍)

  2. Avery Gagliano, U.S.A. (2020邁阿密國際鋼琴大賽冠軍)

  3. Adam Kalduński, Poland (2020全波蘭華沙國際鋼琴大賽亞軍、2019北京鋼琴大賽冠軍)

  4. Szymon Nehring, Poland (2017特拉維夫鋼琴大賽亞軍)

  5. Evren Ozel, U.S.A. (2020邁阿密國際鋼琴大賽亞軍)

  6. Kamil Pacholec, Poland (2019國際潘德列斯基鋼琴大賽亞軍)

  7. Piotr Pawlak, Poland (2017 Darmstadt蕭邦國際鋼琴大賽冠軍、2020全波蘭華沙國際鋼琴大賽亞軍)

  8. Yutong Sun, China (2018西班牙桑坦德Paloma O’Shea國際鋼琴大賽亞軍)

  9. Tomoharu Ushida, Japan (2018日本國際濱松鋼琴大賽亞軍)

有年齡限制:本屆年齡限制為1990-2004年間出生

合共四輪比賽:
第一輪:夜曲、練習曲、詼諧曲
第二輪:敍事曲、前奏曲、圓舞曲、波蘭舞曲
第三輪:即興曲、奏鳴曲及完整一套馬祖卡舞曲
決賽:蕭邦第一號或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二選一

複合評選制度:十多位評審會以「Yes/No制」、「25分制」、「55分制」等方式打出分數,並誠實標示出自己的學生「S」,避免藝術評分可能因此產生的不公平。

僅六位入選總決賽:須為前三輪「累積分數」最高的前六位。他們將與華沙愛樂管弦樂團合作,演奏蕭邦的第一號或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The 1st Prize Pianist of the Previous Chopin Competition

Maurizio Pollini (Italy)
(The 6th Chopin Competition)

Martha Argerich (Argentina)
(The 7th Chopin Competition)

Garrick Ohlsson (United States)
(The 8th Chopin Competition)

Krystian Zimerman (Poland)
(The 9th Chopin Competition)

鄧泰山 Dang Thai Son (Vietnam)
(The 10th Chopin Competition)

Stanislav Bunin (Soviet Union)
(The 11th Chopin Competition)

李雲迪 Yundi Li (China)
(The 14th Chopin Competition)

Rafal Blechacz (Poland)
(The 15th Chopin Competition)

Yulianna Avdeeva (Russia)
(The 16th Chopin Competition)

趙成珍 Seong-Jin Cho (South Korea)
(The 17th Chopin Competition)

劉曉禹 Bruce Xiaoyu Liu (Canada)
(The 18th Chopin Competition)

第一屆蕭邦鋼琴大賽於1927年1月23至30日比賽,有八個國家26位參賽者。評審委員有12名,但清一色為波蘭音樂家,當時認為只有波蘭人才能把蕭邦音樂的民族特點作正確的評價。結果第一名為蘇聯的列夫・歐柏林(Lev Oborin),蘇聯作曲家蕭斯塔科維契也參加比賽,但沒有得到任何名次。

2. Stanislaw Szpinalska, Poland
3. Roza Etkin-Moszkowska, Poland
4. Grigori Ginzburg, U.S.S.R.

1932年3月舉行第二屆,參加人數增至18國89位參賽者,評審委員增加到14位。有5名外國音樂家參與評審,法國著名鋼琴家瑪格麗特・隆(Marguerite Long, 1874-1966)及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也參加評審。前6名名單如下:
1. Alexaindre Uninsky, No Nationality
2. Imre Ungar, Hungary
3. Boleslaw Kon, Poland
4. Abramlur, U.S.S.R.
5. Lejos (Louis) Kenter, Hungary
6. Leon Borunski, Poland

1937年第三屆參賽者來自21國,79名參賽者。評審委員破天荒請了30名,18名為外國人,德國的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 1884-1969)、蘇聯的涅高茲(Heinrich Gustavovich Neuhaus, 1888-1969)也列位評審名單之內,可見這個比賽的客觀性與重要性已大幅度增加了。
第三屆的前6名為:
1. Jakov Zak, U.S.S.R.
2. Roza Tamarkina, U.S.S.R.
3. Witold Malcuzynski, Poland
4. Lance Dossor Great, Britain
5. Agi Jambor, Hungary
6. Edith Axend, Germany

第四屆應該在1942年舉行,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停辦,延至1949年波蘭成為共產國家後舉行。評審委員維持28位,外國評審18名。但參賽者戰後,減為14國54名。
第一名為波蘭Halina Czerny-Stefanska和蘇聯的Bella Davidovich兩位。二、三、五、六、八、十一、十二名為波蘭人,四、七、九、十名為蘇聯人,換句話說,雖有14國代表參賽,前12名卻只有由主辦國與蘇聯瓜分,音樂比賽政治化之說由此而起。

第五屆於1955年2月22日至3月21日舉行。參加者增加為25國75名。評審委員也是30名,但外國評審佔了22名。從這次開始,主辦國波蘭的評審人數以不超過評審的三分之一為原則,波蘭的評審勢力稍微減弱,也增加了比賽的公正性,尤其經過這一屆比賽,雖然第一名仍然由波蘭集合華沙音樂學院教授群全力訓練的參賽者Adam Harasiewicz獲得,而有些微的不公迴響外,第二名的Vladimir Ashkenazy,第三名傅聰,第四名則由法國Bernard Ringeissen奪得,第五、六名又是蘇聯人,但是,很顯然政治因素已經減輕不少,這項比賽的權威性已被國際樂壇所重視,也是年輕鋼琴家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

自1955年以後,蕭邦鋼琴大賽固定每五年舉辦一次,且往後的各屆比賽第一名不再局限於波蘭與蘇聯參賽者。

1960年第六屆冠軍由意大利Maurizio Pollini奪得,中國代表李名強獲得第四名佳績,而他亦在1995年獲聘為第十三屆評審。1965年第七屆冠軍則由阿根廷Martha Argerich奪得,而1970年第八屆冠軍由美國Garrick Ohlsson贏得,日本內田光子Hiroko Nakamura則擠身亞軍。

1980年第十屆是最轟動的一年,音樂怪人Ivo Pogorelich, 1958- 的奇特音樂詮釋,使評審Louis Kentner(第二屆第五名)在第一回合退出評審行列,原因是他不認同Ivo Pogorelich能進入第二回合。其後評審之一Martha Argerich,則因為Ivo Pogorelich不能進入最後六名決賽,憤而退出比賽評審。創出了同一年比賽有評審因參賽者入圍的爭議而退出,又有因參賽者不能進入決賽而退出的紀錄。
更有趣的是比賽結果是由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生,越南的鄧泰山Dang Thai Son奪得冠軍,第二、三名是蘇聯人,第四名的結果是「從缺」,因為兩位評審認為第五名的水準與第三名有極大差距,不夠資格得第四名。這又是大賽的新紀錄。(因為通常只會第一或第二名從缺)

1985年第十一屆,評審委員也是一面倒通過蘇聯的布寧得冠軍。隨後蘇聯解體,音樂人才培育也受到嚴重衝擊,導致1990,1995年兩屆第一名從缺。

2000年第十四屆冠軍由中國代表李雲迪奪得,陳薩得第四名。

2005年月第十五屆冠軍由波蘭Rafal Blechacz獲得,第二名從缺,第三名由兩位韓國人贏得,第四名則由兩位日本人奪得,第五名從缺,又是一項新紀錄。

2010年第十五屆冠軍是俄國Yulianna Andre Jewna Avdeeva,同屆第三名丹尼爾・特里福諾夫雖只得第三,但於隔年開始大放異彩:同時獲得2011年亞瑟・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冠軍與2011年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鋼琴組冠軍及賽事最高獎(Grand Prix),如今國際演奏聲勢高漲,頻頻成為音樂界話題。

比賽時間相隔最長

通常國際鋼琴大賽,以間隔三或四年舉辦一次,已經算是間隔很長,而蕭邦國際鋼琴大賽,是每隔五年一賽,是所有國際比賽中間隔最長的。每屆比賽年齡限制約有不同,但大概都在17-28歲之間(本屆為16-30歲)。因此,蕭邦大賽對一個鋼琴家來說,能參加的機會一生只有一次,最多也只有兩次。

蕭邦協會也曾考慮過四年一賽,經過協會的研討,認為「蕭邦的音樂非常困難,比賽指定曲目也非常多,需要一段長時間的學習和準備。為了維持比賽的水準,還是以間隔五年為宜,何況衡量世界鋼琴家的出生,每五年能夠產生一位真正好的鋼琴家已經殊不簡單。」看看世界頂尖的鋼琴家也果真如此,有時相鄰兩三年出現幾位,隔了幾年才又出現新高峰。例如:
1882-1886年
Wilhelm Backhaus, 1882-1951;
Artur Schnabel, 1884-1969;
Arthur Rubinstein, 1886-1982
1895年
Walter Gieseking;
Wilhelm Kempff, 1895-1991
1903-1904年
Claudio Arrau, 1903-1991;
Rudolf Serkin, 1903-1991,
Vladimir Horowitz, 1904-1989
1915-1917年
Sviatoslav Richter, 1915-1998;
Emil Gilels, 1916-1985;
Dinu Lipatti, 1917-1951

可見蕭邦協會的考慮的確有道理!

評審委員是所有比賽中最多

藝術的評審完全靠主觀,尤其是音樂比賽,評審得聚精會神地從一閃而過、看不到、摸不著、留不住的音樂聲中判出高下。每一個人的涵養不同,所看的角度不同,而能夠參加大型國際賽事的,都有一定水平的實力,尤其到最後關頭上得了台的,除非有一個非常突出,幾乎很難分辨高下。

事實上,天才與亂來只是一線之隔,就看從哪個角度衡量而已。因此,在評審成績統計表上,同一參賽者被判定為第一名與最後一名的情況經常出現。若只有兩、三位評審,很難做到客觀、公平——除非有明顯的差異。通常國際比賽的評審委員有7-9位之多,柴可夫斯基大賽則有11-13位,算是多人了。

由於國際大賽的評審必須有國際水準與聲望,要求這些音樂家撥出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每天做這些累人的評審工作,真的很困難,然而蕭邦鋼琴大賽參賽者從1980年起,就大多超過130人,評審委員20-30位。(第四屆只有54位參賽者,居然請來了28位評審。)從2005年起,才於比賽四月舉行預選賽,以2015年為例,2015年4月13日至24日舉行,每位參賽者上台彈奏30分鐘內之指定選曲,由13名評審,每天8小時,並經由YouTube現場線上直播。正式比賽有17名評審,他們聘請評審的原則,首先必須是要名實相符的卓越鋼琴家,其次必須是優秀的鋼琴教育工作者或音樂評論家,而且必須對蕭邦藝術有深切體會者。因此,1960年以後,蕭邦鋼琴大賽的公平性不容置疑,參賽者不用擔心政治或其他因素所產生的不公平性。

計分方法最特別

早期蕭邦鋼琴大賽的計分方法採初賽、複賽、準決賽及總決賽四個階段計分,每一階段評審只能評最高25分,以降低每一位評審所能操控的分數,且各階段累積計分淘汰。

因此,即使最後總決賽的分數最高,如果前面幾回成績加起來太低,到手的名次也只可以拱手讓人。

從2000年起,由於評審不習慣打二十五分制(其目的是讓評審不能有太大的分數操控空間),改為採用100分制。不管採用幾分制,蕭邦鋼琴大賽的每一個階段賽事都很重要,因為每一個階段演奏蕭邦不同類型的樂曲,所以必須完整地表現蕭邦的各個層面。不像其他的國際賽,最後總決賽決定名次,前面幾回賽只要擠進入圍就可以。

只辦鋼琴比賽,比賽曲目只有蕭邦的作品

純粹只辦國際鋼琴比賽的不是沒有,但知名度高的,只有華沙蕭邦鋼琴大賽。其他如比利時的伊麗莎白、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比賽包括小提琴、大提琴、聲樂等。比賽曲目包含的各個不同樂派、不同作曲家的作品。蕭邦鋼琴大賽,則清一色指定為蕭邦的鋼琴作品,歷屆比賽的指定曲目,除了馬祖卡舞曲外,都大同小異,他們也不擔心比賽曲目會被先練習。因為除了馬祖卡舞曲外,都大同小異,他為蕭邦的音樂並不是彈得久,練得多就會贏,而是各種不同類型的樂曲需要不同的領悟。例如,第一屆的馬祖卡和波蘭舞曲特別獎,不一定是第一名的人獲得。如傅聰只得第三名,卻得到馬祖卡舞曲特別獎。而且,如果不是有天份,即使練上一百年,把蕭邦所有作品都背得滾瓜爛熟,也不見得會得到第一名。

蕭邦鋼琴大賽從每一階段的曲目要求參賽者做出不同要求,第一輪通常是一首夜曲——看音色的控制、音樂的細膩度,兩首練習曲——看手指的靈活、技巧。一首詼諧曲——看困難的技巧如何與音樂結合。
第二輪的曲目中要從敍事曲、船歌、或幻想曲看抒情性質的音樂與技巧的結合。連續六首前奏曲看曲目連續的組織概念,圓舞曲看才氣。波蘭舞曲通常規定自較有莊重、魄力的Op.22, Op.44, Op.55, Op.61四首中選一首。

第三輪即興曲一首、一整套馬祖卡舞曲以及一首奏鳴曲。通常到了這個階段結束後,在評審委員的心目中優勝劣敗已經心中有數,就等最後一輪的協奏曲,看看參賽者是否有能力和樂團、指揮排練一次就上台作好演出,來判斷未來是否有成為獨當一面真正鋼琴家的可能。如果不能夠,則第一名會從缺。

第四輪為決賽,近三屆參賽者除了蕭邦的兩首協奏曲任選一首之外,還加上一首鋼琴與管弦樂的小品。2015年第十七屆又回復蕭邦兩首鋼琴協奏曲中擇其一作賽。

以上述的指定曲目範圍看,參賽者必須長時間作準備,才能充分詮釋各種不同類型的演奏曲目。比賽注重的是蕭邦的「詩意」。「詩」是文學中最簡潔、最高意境的表達,蕭邦之所以被世人稱為「鋼琴詩人」,就是因為即使在最簡單的音符中,都有深刻的意境,比賽就是考驗參賽者是否有此意境的演譯能力。音樂的「詩意」實在很難用語言表達,唯有通過音樂親自解釋音樂,才是正途。

入圍第三輪的23位參賽者的比賽影片

第一輪入圍參賽者合共87位 (夜曲、練習曲、詼諧曲)
第二輪入圍參賽者合共45位 (敍事曲、前奏曲、圓舞曲、波蘭舞曲)
第三輪入圍參賽者合共23位 (即興曲、奏鳴曲及完整一套馬祖卡舞曲)
總決賽入圍參賽者合共12位 (將會與華沙愛樂管弦樂團合奏蕭邦第一號或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比賽結果:8位獲獎,第2名與第4名分別有位參賽者共同獲獎

You may check the programme of each competition and search for the scores through IMSLP website.
您可以查閱各場比賽的演奏曲目,並預先搜尋樂譜。

PIOTR ALEXEWICZ – first round

PIOTR ALEXEWICZ – second round

PIOTR ALEXEWICZ – third round

2020全波蘭華沙國際鋼琴大賽冠軍

LEONORA ARMELLINI – first round

LEONORA ARMELLINI – second round

LEONORA ARMELLINI – third round

LEONORA ARMELLINI – FINAL round
(The 5th Place)

J J JUN LI BUI – first round

J J JUN LI BUI – second round

J J JUN LI BUI – third round

J J JUN LI BUI – FINAL round
(The 6th Place)

MICHELLE CANDOTTI – first round

MICHELLE CANDOTTI – second round

MICHELLE CANDOTTI – third round

古海行子 YASUKO FURUMI – first round

古海行子 YASUKO FURUMI – second round

古海行子 YASUKO FURUMI – third round

ALEXANDER GADJIEV – first round

ALEXANDER GADJIEV – second round

ALEXANDER GADJIEV – third round
(The Krystian Zimerman Prize for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a Sonata Award)

ALEXANDER GADJIEV – FINAL round
(2nd Prize ex aequo)

AVERY GAGLIANO – first round

AVERY GAGLIANO – second round

AVERY GAGLIANO – third round

2020邁阿密國際鋼琴大賽冠軍

MARTÍN GARCÍA GARCÍA – first round

MARTÍN GARCÍA GARCÍA – second round

MARTÍN GARCÍA GARCÍA – third round

MARTÍN GARCÍA GARCÍA – FINAL round
(The 3rd Place & The Warsaw Philharmonic Prize for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a Concerto Award)

EVA GEVORGYAN – first round

EVA GEVORGYAN – second round

EVA GEVORGYAN – third round

EVA GEVORGYAN – FINAL round

NIKOLAY KHOZYAINOV – first round

NIKOLAY KHOZYAINOV – second round

NIKOLAY KHOZYAINOV – third round

金善昱 SU YEON KIM – first round

金善昱 SU YEON KIM – second round

金善昱 SU YEON KIM – third round

小林愛實 AIMI KOBAYASHI – first round

小林愛實 AIMI KOBAYASHI – second round

小林愛實 AIMI KOBAYASHI – third round

小林愛實 AIMI KOBAYASHI – FINAL round
(4th Prize ex aequo)

MATEUSZ KRZYŻOWSKI – first round

MATEUSZ KRZYŻOWSKI – second round

MATEUSZ KRZYŻOWSKI – third round

JAKUB KUSZLIK – first round

JAKUB KUSZLIK – second round

JAKUB KUSZLIK – third round
(The Polish Radio Prize for The Best Performance of Mazurkas Award)

JAKUB KUSZLIK – FINAL round
(4th Prize ex aequo)

HYUK LEE – first round

HYUK LEE – second round

HYUK LEE – third round

HYUK LEE – FINAL round

劉曉禹 BRUCE (XIAOYU) LIU – first round

劉曉禹 BRUCE (XIAOYU) LIU – second round

劉曉禹 BRUCE (XIAOYU) LIU – third round

劉曉禹 BRUCE (XIAOYU) LIU – FINAL round
(The 1st Place)

SZYMON NEHRING – first round

SZYMON NEHRING – second round

SZYMON NEHRING – third round

2017特拉維夫鋼琴大賽亞軍

KAMIL PACHOLEC – first round

KAMIL PACHOLEC – second round

KAMIL PACHOLEC – third round

KAMIL PACHOLEC – FINAL round

饒灝 HAO RAO – first round

饒灝 HAO RAO – second round

饒灝 HAO RAO – third round

饒灝 HAO RAO – FINAL round

近藤實優 MIYU SHINDO – first round

近藤實優 MIYU SHINDO – second round

近藤實優 MIYU SHINDO – third round

反田恭平 KYOHEI SORITA – first round

反田恭平 KYOHEI SORITA – second round

反田恭平 KYOHEI SORITA – third round

反田恭平 KYOHEI SORITA – FINAL round
(2nd Prize ex aequo)

角野隼斗 HAYATO SUMINO – first round

角野隼斗 HAYATO SUMINO – second round

角野隼斗 HAYATO SUMINO – third round

日本著名鋼琴YouTuber

Click the above picture to link to Hayato Sumino’s Youtube Channel
點擊上面的圖畫連結到角野隼斗的YouTube頻道

ANDRZEJ WIERCIŃSKI – first round

ANDRZEJ WIERCIŃSKI – second round

ANDRZEJ WIERCIŃSKI – third round